博客詳情
當前位置:
首頁>
博客詳情
鋼在加熱時,鋼的組織會發生哪些轉變?
專欄:行業資訊
發布日期:2023-07-21
閱讀量:896
作者:
大多數熱處理工藝(如淬火、正火、退火等)都要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獲得全部或部分奧氏體組織,并使其成分均勻化,即進行奧氏體化。加熱時形成的奧氏體的質量(成分均勻性及晶粒大小等),對冷卻轉變過程及組織、性能有極大的影響。因此,了解奧氏體化規律是掌握熱處理工藝的基礎。 一、轉變溫度 根據Fe-Fe3C相圖可知,共析鋼、亞共析鋼和過共析鋼加熱時,若想得到完全奧氏體組織,必須分別加熱到PSK線(A1)、GS線(A3)和ES線(Accm)以上。實際熱處理加熱和冷卻時的相變是在不完全平衡的條件下進行的,即加熱和冷卻溫度與平衡態有一偏離程度(過熱度或過冷度)。通常將加熱時的臨界溫度標為AC1、AC3、Accm;冷卻時標為Ar1、Ar3、Arcm,如圖1所示。 圖1 鋼在加熱和冷卻時的臨界溫度 二、 奧氏體化 若加熱溫度高于相變溫度,鋼在加熱和保溫階段(保溫的目的是使鋼件里外加熱到同一溫度),將發生室溫組織向A的轉變,稱奧氏體化。奧氏體化過程也是形核與長大過程,是依靠鐵原子和碳原子的擴散來實現的,屬于擴散型相變。下面以共析鋼為例介紹其奧氏體化過程,亞共析鋼和過共析鋼的奧氏體化過程與共析鋼基本相同,但略有不同。亞共析鋼加熱到AC1以上時還存在有自由鐵素體,這部分鐵素體只有繼續加熱到AC3以上時才能全部轉變為奧氏體;過共析鋼只有在加熱溫度高于Accm時才能獲得單一的奧氏體組織。 共析鋼奧氏體化過程為(如圖2所示):
1.A晶核的形成:鋼加熱到AC1以上時,P變得不穩定,F和Fe3C的界面在成分和結構上處于最有利于轉變的條件下,首先在這里形成A晶核。 2.A晶核的長大:A晶核形成后,隨即也建立起A-F和A-Fe3C的C濃度平衡,并存在一個濃度梯度。在此濃度梯度的作用下,A內發生C原子由Fe3C邊界向F邊界的擴散,使其同Fe3C和F的兩邊界上的平衡C濃度遭破壞。為了維持濃度的平衡,C滲碳體必須不斷往A中溶解,且F不斷轉變為A。這樣,A晶核便向兩邊長大了。 3.剩余Fe3C的溶解:在A晶核長大過程中,由于Fe3C溶解提供的C原子遠多于同體積F轉變為A的需要,所以F比Fe3C先消失,而在A全部形成之后,還殘存一定量的未溶Fe3C。它們只能在隨后的保溫過程中逐漸溶入A中,直至完全消失。 4.A成分的均勻化:Fe3C完全溶解后,A中C濃度的分布并不均勻,原先是Fe3C的地方C濃度較高,原先是F的地方C濃度較低,必須繼續保溫(保溫目的之二),通過碳的擴散,使A成分均勻化。 三、影響奧氏體化的因素 A的形成速度取決于加熱溫度和速度、鋼的成分、原始組織,即一切影響碳擴散速度的因素。 1.加熱溫度:隨加熱溫度的提高,碳原子擴散速度增大;同時溫度高時GS和ES線間的距離大,A中碳濃度梯度大,所以奧氏體化速度加快。 2.加熱速度:在實際熱處理條件下,加熱速度愈快,過熱度愈大。發生轉變的溫度愈高,轉變的溫度范圍愈寬,完成轉變所需的時間就愈短(圖3),因此快速加熱(如高頻感應加熱)時,不用擔心轉變來不及的問題。
3.鋼中碳含量:碳含量增加時,Fe3C量增多,F和Fe3C的相界面增大,因而A的核心增多,轉變速度加快。 4.合金元素:合金元素的加入,不改變A形成的基本過程,但顯著影響A的形成速度。 5.原始組織:原始P中的Fe3C有兩種形式:片狀和粒狀。原始組織中Fe3C為片狀時A形成速度快,因為它的相界面積較大。并且,Fe3C片間距愈小,相界面愈大,同時A晶粒中C濃度梯度也大,所以長大速度更快。 上一頁:1-6月我國鑄件出口情況
下一頁:1-5月我國鑄件出口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