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詳情
當前位置:
首頁>
博客詳情
中國大陸2021年熔模鑄造市場情況
專欄:行業資訊
發布日期:2022-02-17
閱讀量:623
作者:
2021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全球挑戰,中國政府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通過早發現感染源,快速反應以控制疫情傳播,取得了很好的疫情控制效果。另外,新冠疫苗有效接種,形成了較好的疫情防控屏障。在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生產生活趨于正常。 2021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532 167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有的機構預測,中國2021年GDP增長會超過8%。統計數據還表明,1—11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制造業相比2020年同期增長10.4%。圖1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速度。 圖1 中國大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變化 經濟的恢復為中國熔模鑄造生產和市場需求擴張創造了一個好的條件,根據行業調查,估計中國大陸2021年的熔模鑄造產值達33.18億美元,相比2020年增長了17.5%,達到了近5年的一個新的產值高峰。下面按照不同領域,對市場情況作一分析。 高附加值鑄件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工業燃氣輪機為代表的高端制造領域(圖2)。中國大陸高附加值鑄件增長主要得益于航空工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有自己完備的軍用飛機制造體系,為了滿足國防需要,軍用飛機的需求還會繼續增長。 圖2 高附加值鑄件 民用飛機方面,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和經濟繁榮,對民用飛機的需求仍然是全球航空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障全球高附加值熔模鑄件市場增長的重要因素。 波音公司2021最新發布的中國《民用航空市場展望》中認為,中國將迅速走出疫情以及廉價航空和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增長將帶動未來飛機的需求,因此提高了中國未來20年飛機需求的預估。認為中國航空業到2040年將需要8700架新飛機,比其去年預測的8600架飛機高出1.2%。 目前,中國的民用飛機大部分還來自于進口(圖3),但自己的民用飛機制造體系也在完善中。疫情對于飛機的實際需求的影響是顯著的,據統計,2020年中國航空公司民航客機引進數量僅為133架,不到2018年的1/3。但好消息是經歷了最艱難的時期,需求在回升,2021年達到168架。12月2日,中國民航局對波音737MAX發布了適航指令,使得該型飛機在中國復飛看到了希望。 圖3 中國大陸近5年民航客機引進數量 目前,統計中國大陸的高附加值鑄件產值是8.04億美元,相比2020年增長15%。2022年的增長勢頭不會改變。 2020年以來,受持續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車載芯片供應短缺雙重“利空”影響,全球汽車市場的發展陷入了低谷期。而中國汽車產業克服了一系列困難,取得了進步。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將達到2610萬輛,同比增長3.1%,結束連續三年的負增長。2022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預計將達2750萬輛。圖4為汽車鑄件,圖5為2021年中國大陸汽車產量變化。 圖4 汽車鑄件 圖5 2021年中國大陸汽車產量變化 中國精密鑄造的汽車鑄件面向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綜合下來,2021年產值為3.47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4.2%。 中國汽車工業在發生一個重要變化,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快速增加。據統計,2021年前11個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接近300萬輛,預計全年銷量有望達到340萬輛,同比增長1.6倍。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挑戰,中國政府明確了行動方案,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汽車是與之相關的重要領域。10月27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指出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汽車總銷量中的占比將達到20%左右。2030年,新能源汽車在總銷量中的占比提升至40%左右。2035年,新能源汽車成為中國汽車市場主流。 新能源汽車份額的增加將改變汽車鑄件市場的結構,相關影響值得關注。 中國大陸是全球一般商用鑄件的重要生產國(圖6),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生產和貿易體系,為全球提供了大量優質鑄件。2021年,出口訂單和國內訂單的共同增長,部分下游用戶在原材料一漲再漲的趨勢下擔心材料的進一步上漲,故加大庫存量,所以大部分精密鑄造企業都是滿負荷生產狀況,這個情況在2021年10月以后稍有改變。總體統計下來,2021年一般商用鑄件產值達到21.7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了21%。圖7為近5年中國大陸熔模鑄造產值變化,圖8為2021年中國大陸熔模鑄造產值分布。 圖6 一般商用鑄件 圖7 近5年中國大陸熔模鑄造產值變化 從整體情況看,2021是中國精密鑄造行業疫情后逐步走向恢復和發展的轉折時期,隨著國際和國內經濟的恢復,市場需求呈現快速增長局面。國內需求增長大于出口增長,這個情況將持續。由于原材料漲價不能全部轉移下游企業,在銷售增長的同時,毛利率并不能同步增長。熟練技術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缺乏仍然是限制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下一頁:新春特輯丨《我們的智造》(一)
|